阿弥陀经结缘网
标题

下笔成章造句五则

来源:阿弥陀经结缘网作者:时间:2022-10-14 08:25:34
下笔成章造句五则语义说明:比喻才思敏捷且具文采。使用类别:用在「出手成章」的表述上。

念诵阿弥陀经要解能够让我们在日常修行时变得更加快速和专注并减少心中的疑虑,使我们心中的杂念和魔障得到消减。也能够为我们化解心中的忧愁和烦闷,使我们的心灵变得更加清明和平静并充满正能量,而且还可以帮助我们增长智慧和信心。那么下面来了解一下阿弥陀经的要解吧!

原本诸佛怜悯愚迷的众生,随根机实施教化。虽然归元没有二个,而方便有多种门径。但在一切方便之中,求那最直捷最圆顿的,就没有超过念佛求生净土了。又在一切念佛法门之中,求那最简易最稳当的,就没有超过信愿专持名号了。所以净土三经同时流传世间,而古人只把《阿弥陀经》列为日常功课。难道不是因为持名一法,普被三根,摄取事和理没有遗漏,统领宗和教没有边际,尤为不可思议吗?古往今来的注解,历代不缺乏能人,但世道久远就湮没了,保存下来的没有多少。云栖和尚著作的《弥陀疏钞》,广大精微。幽溪师伯论述的《弥陀圆中钞》,高深洪博。因为如日月在中天,有目共睹。但因为文字丰富义理繁多,边涯莫测。或使初机浅识的人,信愿难以达到。所以我又不顾庸愚(谦词),再次叙述要解。不敢与二位大师表示不同,也不必与二位大师一定相同。譬如侧看成峰,横看成岭。纵然都不是完全看到庐山真境,总不失为各自亲眼见到庐山而已。将释经文,五重玄义。

第一解释经名

这部经用能说所说的人取名。所谓“佛”,是本土能说的教主,就是释迦牟尼。乘大悲愿力,生在五浊恶世,因为先觉悟然后再启发后来觉悟的人,是无法不知,无法不见的啊。所谓“说”,心怀喜悦啊。佛以度众生为心愿,众生成佛的根机成熟,为众生说难信法,使众生究竟解脱,所以说是喜悦啊。所谓“阿弥陀”,是释迦佛所说的极乐净土的导师。以四十八愿,接引信愿念佛的众生往生极乐世界,永远不退啊。梵语叫阿弥陀,本土的意思是无量寿,也叫无量光。总之功德智慧,神通道力,依正庄严,说法化度,都是无量啊。一切金口说出来的,通通叫做经。对上面五字,是有通有别合为题目啊。教行理这三方面,各论有通有别,更广的就如天台教论述的了。

第二辨析经体

大乘经都是把实相作为正体的。我们现前一念的心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不是过去,不是现在,不是未来。不是青黄赤白,长短方圆。不是香,不是味,不是触,不是法。寻觅了不可得,但又不可说它没有。具备造就百界千如,却不可说它是有的。它离一切缘虑分别,语言文字相。而缘虑分别,语言文字,不是脱离它另有自性。总之离一切相,不离一切法。离所以无相,不离所以无不相。不得已勉强取名实相。实相的本体,不是寂不是照,但又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照而寂,就勉强取名常寂光土。寂而照,就勉强取名清净法身。又照寂勉强取名法身,寂照勉强取名报身。又性德的寂照名叫法身,修德的寂照名叫报身。又修德的照寂名叫受用身,修德的寂照名叫应化身。寂照不二,身土不二,性修不二,真应不二,无非都是实相。实相没有二,也没有不二。所以全体作依报作正报,作法身作报身,作自己作他人。以及能说所说,能度所度,能信所信,能愿所愿,能持所持,能生所生,能赞所赞,无非都是实相正印所印出来的啊。

第三说明宗旨

宗旨是修行的要径,契悟本体的关键,也是万行的纲领啊。提起纲所有网目就张开,提起衣领襟袖也来了。所以讨论理体后应须讨论宗旨。这部经把信愿持名作为修行的宗要。没有信就不能开启愿。没有愿就不能引导行。没有持名妙行,不能满足愿并证到信。经中先陈述依报正报来生起信心,其次劝发愿来引导行,再其次指示持名作为路径登上不退菩萨。信就是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愿就是厌离娑婆世界,欣求极乐世界。行就是执持名号,一心不乱。所谓信自,就是信我现前这一念的心,本来不是肉团,也不是缘影。纵向没有先后时间,横向无边无涯。整天随缘,整天不变。十方虚空微尘国土,原本是我一念心中所现的东西。我虽然迷惑颠倒,如果一念回心转意,决定能往生自心本有的极乐世界,更没有疑虑。这就是信自。所谓信他,就是信释迦如来绝没有诳语,弥陀世尊绝没有虚愿,十方诸佛出广长舌相决没有二话。随顺诸佛的真实教诲,坚决求往生西方净土,更没有疑惑。这就是信他。所谓信因,就是深信散乱念佛,还能成为佛种子,何况一心不乱,怎么能不往生净土?这就是信因。所谓信果,就是深信净土,所有善人聚会,都是从念佛三昧得到往生的。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也如影子必跟随形,响必回应声,绝没有虚弃。这就是信果。所谓信事,就是因为深信只在现前这一念没有尽,依心显现的十方世界也是没有尽的。实有极乐国在十万亿佛土外,最极清净庄严,不同庄子的寓言。这就是信事。所谓信理,就是深信十万亿佛土,实在不超出我今现前极微细的一念心外。因为我现前一念心性实在没有外。又深信西方依报正报主教伴侣,都是我现前一念心中显现的影子。全事就是理,全妄就是真,全修就是性,全他就是自。因为我心无处不在,佛心也无处不在,一切众生心性也是无处不在。譬如一室中有千盏灯,光光互相遍照,重重交相辉映,不相妨碍。这就是信理。做到这样的信,那么娑婆世界就是自心感应的秽土,而自心的秽,理应厌离。极乐世界就是自心感应的净土,而自心的净,理应欣求。厌秽须要舍弃直到究竟,才没有可舍的。欣净须要求取直到究竟,才没有可取的。所以《妙宗钞》说:“取舍若极,与不取舍亦非异辙。”假设不做取舍,只是崇尚不取不舍,就是执理废事。既然废了事相,理体也不圆了。若是通达全事就是理,那么取也就是理,舍也就是理。一取一舍,无非都是法界。所以信以后就明确愿啊。说执持名号一心不乱的意思,是因为名感召德,德不可思议,所以名号也不可思议。名号功德不可思议,所以使散念的成为佛种,专一执持的登上不退菩萨啊。但是各经指示净土修行,是万别千差。如观像、观想、礼拜、供养、五悔(忏悔劝请随喜回向发愿)、六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舍念天)等,每一修行成就,都往生净土。唯有持名一法,收取的根机最广,下手最容易。所以释迦慈尊,没有别人提问就自己说了,特别向大智舍利弗拈出净土法门。可算是方便中的第一方便,了义中的无上了义,圆顿中的最极圆顿。所以说清珠投到浊水中,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到乱心中,乱心不得不佛啊。信愿持名,因为是一乘真因。四种净土(常寂光、实报庄严,方便有余、凡圣同居),因为是一乘妙果。有因那果必随后,所以把信愿持名作为经的正宗。那四种净土的相,详细说明在《妙宗钞》,以及《梵网玄义》,这里不具体陈述。等到后面解释依报正报的文字中,应当略有提示罢了。

第四说明力用

这部经把往生不退作为力用。往生有四土,各论九品。并且略微说明能往生四土的相。如果执持名号,没有断见思惑,随着那或散乱或有定,在同居土分三辈九品。如果持到事一心不乱,见思惑自然落下,就往生到方便有余净土。如果达到理一心不乱,破除无明一品,直到四十一品。就往生到实报庄严净土,也分证常寂光土。如果无明断尽,就是上上实报庄严净土,也就是究竟常寂光土啊。不退转有四个含义。一是念不退。破无明,显佛性,直接往生实报庄严净土,分证常寂光土。二是行不退。见思惑已落下,尘沙惑破,往生方便有余净土,趋向极果。三是位不退。带业往生,在凡圣同居土,莲华体质,永远没有退转的缘。四是毕竟不退。不论至心散心念佛,有心无心念佛,或懂不懂念佛。只要是阿弥陀佛的名号,或六方的佛名,这部经的名字,一旦经过耳朵,即使千万劫后,毕竟因此度脱。就如听到涂毒的鼓声(比喻佛号),远近都丧命(比喻度脱)。吃一点点金刚,决定不会消化啊(比喻佛种子不会消失)。另外只是带业往生到凡圣同居净土证位不退的,都与一生补处菩萨在一起,也都是一生必定补佛位。那么上等善人都在一起,是往生到同居净土,就已经横生上三土,一生补佛,是位不退,就已经圆证三不退。这样的力用,是通途教的千经万论也没有的。比起那顿悟的正因,仅仅是出尘迈上阶位的开始,生生世世不退,才能有望达到佛位的,不可同日而语了。宗门教下的人士,如何不深思呢?

第五判明教相

这部经是大乘菩萨藏的概括。又是佛不用提问自说,彻底的大慈悲心加持。能使末法多障有情众生,依这部经登上不退菩萨。所以未来经法灭尽,特别留下这部经住世百年,广度含识众生。阿伽陀药,万病总治,绝对圆融,不可思议。《华严经》的奥妙法藏,《法华经》的秘密精髓,一切诸佛的心要菩萨万行的指南,都不超出这部经了。要广为赞叹这部经,多少劫也说不尽。有智慧的人自然知道。

经文有三分的分法。一是序分,二是正宗分,三是流通分。这三分名叫初善、中善、后善。序如头,有五官。正宗如身体,也有五脏六腑。流通如手脚,运行自如。所以智者大师开释《法华经》,初一品都是序,后面十一品半都是流通。又一时形迹与根本二门,各分三段。那“法师品”等五品,都是迹门的流通。因为序必须提起一经的纲要,流通就是法施不壅塞,关系不小。后人不明白,见经文稍有涉及义理,就判为正宗分。致使序分和流通分,仅成为一个老套子。怎么能说是“初语亦善,后语亦善”呢?

序分

有二部分:通序,别序。

通序

又有二部分:标法会时处,引大众同闻。

一标法会时处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如是,标明信顺。我闻,标明师承。一时,标明时机感应。佛,标明教主。舍卫国等,标明说经的地方啊。实相妙理,古今不变名叫“如”。依实相理体念佛求生净土,决定没有错就叫“是”。实相是“非我非无我”,阿难是“不坏假名”,所以仍然称我。耳根生发耳识,亲耳聆听到佛的圆音,如空印空名叫“闻”。“时”没有实法,因为师资道合,说与听都具足名叫“一时”。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人天大师名叫佛。“舍卫”,意思是“闻物”,中印度大国的名字,波斯匿王的首都啊。匿王的太子名叫“祇陀”,意思是“战胜”。匿王大臣名叫“须达多”,意思是“给孤独”。给孤独长者铺金砖买太子的花园,供养佛以及僧宝。祇陀太子感叹,也布施剩余没有铺满地面的少量金砖。所以合起来名叫“祇树给孤独园”啊。

二引大众同闻

有三类:声闻众,菩萨众,天人众。声闻排在首位,是因为出世间的相,是因为常随从佛,是因为佛法依赖僧众流传。菩萨排在中间,是因为菩萨相不固定,是因为不常随佛,是因为表示中道义。天人排在后面,是因为世间相,是因为凡圣都有,是因为有外护的职责。

(一)声闻众

又有三部分:明类标数,表位叹德,列上首名。

明类标数

【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

“大比丘”,是受具足戒的出家人啊。比丘是梵语,含有三种意义。一是乞士。一钵能养身体,没有什么财物积蓄,专求生死解脱。二是破恶。正念的智慧观察,破烦恼恶,不落入贪爱执着。三是怖魔。发心受戒,修佛法成就,魔就恐怖啊。所谓僧,全名僧伽,意思是和合众。同证无为解脱,名叫理和。身同住,口无诤,意同悦,见同解,戒同修,利同均,名叫事和啊。“千二百五十人”,其中有三迦叶师徒共一千人,舍利弗、目犍连师徒二百人,耶舍子等五十人。都是佛成道后,最先度脱的。他们感念佛的深恩,常随从佛啊。

表位叹德

【皆是大阿罗汉(之位,其德为)众所知识。】

“阿罗汉”也含有三种意义。一是应供,就是乞士果。二是杀贼,就是破恶果。三是无生,就是怖魔果。又有慧解脱,俱解脱,无疑解脱,三种不同。这里是无疑解脱,所以名叫“大”。又本来是法身大士,示现声闻阿罗汉,来证明这个净土法门是不可思议的法门,所以名叫大啊。随从佛转法轮,广大利益人天,所以是大众都知道的善知识。

列上首名

【长老舍利弗(身子)、摩诃目犍连(大采菽氏)、摩诃迦叶(大饮光)、摩诃迦旃延(大文饰)、摩诃俱絺罗(大膝)、离婆多(星宿)、周利槃陀伽(继道)、难陀(喜)、阿难陀(庆喜)、罗睺罗(覆障)、憍梵波提(牛相)、宾头卢颇罗堕(不动利根)、迦留陀夷(黑光)、摩诃劫宾那(房宿)、薄拘罗(善容)、阿?楼驮(无贫)、如是等诸大弟子。】

道德僧龄都尊长,所以名叫“长老”。“身子”尊者在声闻众中智慧第一。“目犍连”尊者神通第一。“饮光”尊者身体有金光,传佛的心印成为禅宗初祖,头陀行第一。“文饰”尊者是婆罗门种,论议第一。“大膝”尊者答问第一。“星宿”尊者无倒乱第一。“继道”尊者因为是钝根只能持一句偈语,辩才无尽,义持第一。“喜”尊者是佛的亲弟,仪容第一。“庆喜”尊者是佛的堂弟,又是侍者,多闻第一。“覆障”尊者是佛的儿子,密行第一。“牛相”尊者宿世恶口,感应有这余报,受天供养第一。“不动”尊者久住世间,应末法的供养,福田第一。“黑光”尊者是佛的使者,教化第一。“房宿”尊者知星宿第一。“善容”尊者寿命第一。“无贫”尊者也是佛的堂弟,天眼第一。这样的常随众,本来是法身大士,示现声闻弟子,是影响众。现今听到净土的摄受功德,得到第一义佛法普施的利益,增长道力消灭生死,自然清净佛土,又名叫当机众了。

(二)菩萨众

【并诸菩萨摩诃萨。文殊师利(意思是妙德)法王子。阿逸多(意思是无能胜,弥勒菩萨的名。)菩萨。乾陀诃提(意思是不休息)菩萨。常精进菩萨。与如是等诸大菩萨。】

“菩萨摩诃萨”,意思是大道心成就有情。就是悲智双运,自利利他的称号。佛是法王,文殊继承佛的家业,名叫法王子。在菩萨众中,智慧第一,不是勇猛实智,不能证明信解净土法门,所以排在第一。“弥勒”在未来成佛,现在是等觉菩萨,把究竟庄严清净佛国作为要务,所以排在其次。“不休息”,就是无量劫修行不暂停。“常精进”,就是自利利他没有疲倦。这样的深位菩萨,都一定要求往生净土。因为不离见到佛,不离听到法,不离亲近供养众僧,才能快速圆满成就菩提。

(三)天人众

【及释提桓因等。无量诸天大众俱。】

“释提桓因”,意思是能为主,就是忉利天王。“等”,就是下等四大天王,上等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天,色界,无色界,无量的天啊。“大众俱”,是说十方天人、天龙八部、修罗人非人等没有不参与法会的,无非是净土法门摄取的根机啊。通序完。

别序

是发起序啊。净土妙门,不可思议,没有人能提问,佛自己唱响极乐世界依正的名字作为发起。

又佛的智慧鉴别众生根机没有错谬,见到本土世间大众应当听闻净土妙门而获四益(欢喜益生善益灭恶益入理益)。所以不等弟子提问,便自己发起。如《梵网经》下卷自己唱响名号说“我今卢舍那等”,智者大师判作发起序。看这个例子就可知啊。

【尔时佛告长老舍利弗。从是(娑婆世界)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净土法门,三根普遍含摄,绝对圆融,不可思议。圆满包括并超越一切法门,深到很难相信,所以特别告大智慧的人。不是第一智慧,不能当下无疑啊。“西方”,就是绵延向西,标明示现处啊。“十万亿”,就是千万叫做亿,现在亿累积到十万啊。“佛土”,就是三千大千世界,完全被一佛教化。就拿本土来说,一须弥山,东西南北各一洲,同一日月照耀,一铁围山围绕,名叫一四天下。一千个四天下名叫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名叫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名叫大千世界,超过这样的佛土十万亿的西方,就是极乐世界啊。

问:“为什么极乐世界在西方?”

答:“这不是善问。假如极乐世界在东方,你又问为什么在东方?岂不是戏论?何况从十万亿佛土的角度来看,又在东方了,哪里需要疑问呢?”“有世界名曰极乐”,说明依报国土的名字啊。纵向是过去现在未来辨明时间,横向是四面八方上下指定疆土,所以叫世界。“极乐”,梵语是须摩提,也叫安养,安乐,清泰等,就是永离众苦第一安稳的意思。如下是广义解释,但佛土有四种,各分净秽。“凡圣同居土”,五浊重的就是秽土,五浊轻的就是净土。“方便有余土”,析假入空拙度观(天台观法)证入的是秽土,体假入空巧度观(天台观法)证入的是净土。“实报无障碍土”,次第三观证入的是秽土,一心三观证入的是净土。常寂光土,分证的是秽土,究竟满证的是净土。现在说的极乐世界,正是凡圣同居净土,也就是意外具有上面三个净土啊(这是论修德,不是论性德。性德那一切微尘,本来具足四种净秽佛土。现今是针对信愿行三个方面,因为弥陀名号不可思议。能使凡夫感应同居极乐,最极清净啊。这是十方佛土没有的,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特有的,正是极乐净土的宗旨。下面的解释明处都如此。)。“有佛号阿弥陀”,说明正报教主的名字啊。翻译如下广义解释。佛有三身,各论单一和多重的意思。法身单的,意思是证的理性。报身单的,意思是能证的功德智慧。化身单的,意思是示现的相好色像。法身多重的,意思是自性清净法身,离垢妙极法身。报身多重的,意思是自受用报身,他受用报身。化身多重的,示生化身,应现化身。又有佛界化身,随类化身。虽然分有单一和多重的三身,实际上不是一不是三,又是三又是一。不能纵不能横,不能合不能分。离四句绝百非,不可思议。现在说的阿弥陀佛,正是凡圣同居土中的示生化身,又仍然是报身是法身啊。那么说极乐世界以及阿弥陀佛都是真实存在的,具有四个意义。因为目标真实存在,要欣愿求往生。因为佛真诚的指示,要专心一意。说明不是幻景假像,不是权巧方便的示现,不是意识心的虚妄,不是不究竟不中道。因为破魔邪权小等知见(不是权,破华严合论的错讹。不是邪,破末法时期积迷的习气。这是二料简,尤其大有关系。)。因为圆融彰显自性本有,让我们深入修证。“今现在说法”的意思,说明前面的依(极乐世界)正(阿弥陀佛)二有,不是过去已灭,未来未成。正应当发愿往生,亲耳听佛说法,快速成就正觉啊。那么二有现在还在,是劝信啊。世界名叫极乐,是劝愿啊。佛号是阿弥陀,是劝持名妙行啊。那么阿弥陀佛是佛宝,佛说的法是法宝,现在的海会大众是僧宝。佛法僧同一实相,是体。从此起信愿行,是宗。信愿行成就,必能往生见佛听法,是用。唯一佛界是我们的所缘境,不夹杂其他事,是教相啊,言简意赅了。别序讲完。

正宗分

有三部分:广说净土依正妙果因而启信,特劝众生应求往生因而发愿,正示修行人执持名号因而立行。

信愿持名,是一部经的要旨。信愿是慧的方面,持名是行的方面。能不能往生,全在于信愿的有没有。品位的高下,全在于持名的深浅。所以慧的方面是前导,行的方面是正修。如眼和脚同时运作啊。

\

广说净土依正妙果因而启信

有二部分:依报妙,正报妙。

一依报妙

又有二部分:征释,广释。

(一)征释

又有二部分:征,释。

【舍利弗。彼土何故名为极乐。】

又有二部分:关于能受用的解释,关于所受用的解释。

(1)关于能受用的解释

【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

众生是能受用的人,等觉以下都可以算在内。现在就拿往生的人来说,用下下品说明上上品啊。娑婆世界是苦乐交杂。其实苦是苦苦,因为逼迫身心。乐是坏苦,因为不能长久。不苦不乐是行苦,因为性质是迁流的。那极乐净土永离三苦,不同于娑婆本土是相对苦的乐,所以名叫极乐。一旦往生就有分别。凡圣同居土的五浊轻,没有分段生死的八苦,只是受用不病不老,自在游走,有天食天衣,和上善人聚会等乐。方便有余土的体空观,没有执空守寂的苦,只是受用游戏神通等乐。实报庄严土的一心三观,没有分隔区别不相融的苦,只是受用圆融无碍不可思议的乐。常寂光土究竟等,没有法身渗漏,真常流注的苦,只是受用契合自性圆满究竟的乐。然而凡圣同居土的众生,因为持名善根福德同佛一样,圆融清净四土,圆满受用种种乐啊。那么极乐净土的最殊胜,不在方便有余、实报庄严、常寂光上三土,而是在凡圣同居土。因为向上比,那十方的凡圣同居土,比起极乐净土的殊胜就差了。向下比又可以与娑婆本土对照。所以凡夫是优胜进入而从容不迫,横超三界而度越生死。佛说的苦乐,意义在这里。

(2)关于所受用的解释(这也是转释前面的“无有众苦但受诸乐”的原故。下面广义解释也是一样)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七重栏楯(庄严边际。)七重罗网(庄严空界。)七重行树(庄严露地。)皆是四宝。周匝围绕。是故彼国名为极乐。】

“七重”,表示七个科目三十七道品。“四宝”,表示常乐我净四德。“周匝围绕”,佛菩萨等无量的住处啊。“皆是四宝”说明是自己功德深厚。“周匝围绕”说明周边都是其他贤圣,这是极乐世界的真因缘啊。这样的庄严,凡圣同居净土是增上善业感召的,也是圆教五品观感召的,以因缘生成的胜妙五尘(色声香味触)为体。方便有余净土就是空观智感召的,也是相似三观感召的,以妙真谛无漏五尘为体。实报庄严净土是妙假观智感召,也是分证三观感召的,以妙俗谛无尽五尘为体。常寂光土是中观智感召,也是究竟三观感召的。以妙中谛称性五尘为体。要容易了解,所以作这样的分别说明。实际上四土的庄严,无非是因缘所生法,无不是空假中。所以极乐世界的凡圣同居净境,真俗圆融,不可限量。下面都是照这样解。

问:常寂光只是理性的(理体),为什么会有这种事相上的庄严?

答:种种的事相庄严就是全体理性,种种的理性都具足事相庄严,这才是诸佛究竟圆满的依报果德。如果常寂光不具足胜妙五尘的事相,那与偏真法性有什么不同?

(二)广释

有二部分:分别解释所受,合起解释能受所受。

分别解释所受

又有二部分:解释生处,结示佛力。

(1)解释生处。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池底纯以金沙布地。四边阶道。金银琉璃玻璃合成。上有楼阁。亦以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而严饰之。池中莲华。大如车轮。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洁。】

前面说明居住处,现在说明出生处。“七宝池”是金银等合成,不同娑婆的土石啊。“八功德”,一是澄清,不同娑婆的浑浊。二是清冷,不同娑婆的寒热。三是甘美,不同娑婆的咸淡劣味。四是轻软,不同娑婆的沉重。五是润泽,不同娑婆的臭腐褪色。六是安和,不同娑婆的急暴。七是除饥渴,不同娑婆的生冷。八是长养六根,不同娑婆的损坏六根,以及灾害生病水火等等啊。“充满其中”,不同娑婆的枯竭泛滥。“底纯金沙”,不同娑婆的污泥。“阶道四宝”,不同娑婆的砖石。陛级名叫阶,坦途名叫道,重屋名叫楼,岑楼名叫阁。“七宝楼阁”,不同娑婆的土木丹青啊。楼阁是住处,以及法会处。只要等到宝池的莲胞开放,就可以登上四边的岸,进入法会,见到佛听讲法啊。“华轮”,轮王的金轮大有四十里,这还是拿最小的来说的。如果根据《观经》以及无量寿会中说的,大小实在不可限量,因为凡圣同居净土身相不等同啊。青色莲花名叫优钵罗,黄色莲花名叫拘勿头,赤色莲花名叫钵头摩,白色莲花名叫芬陀利。因为化生的身体有光,所以莲胞也有光。但是极乐世界的莲华,光色是无量的,这里也是大概说罢了。“微妙香洁”,略微赞叹莲华四德。有质而不定形叫做“微”,自在无碍叫做“妙”,不定形就不是尘,所以洁啊。莲胞如此,化生的身体就可想而知了。

(2)结示佛力

【舍利弗。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前面说明住处生处种种庄严,都是阿弥陀佛的大愿大行契合自性的功德成就的。所以能普遍庄严四种净土,普摄十方三世一切凡圣都能往生啊。再次佛用大愿作为众生多善根的因,用大行作为众生多福德的缘。使信愿持名的人,念念成就这样的功德,而且都是已经成就,不是现在不是未来。这就是用阿弥陀佛的种种庄严作为增上的本质,带起众生自心的种种庄严。全佛即生,全他即自。所以说“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合起解释能受所受

又有二部分:关于五根五尘明受用,关于耳根声尘明受用。

(1)关于五根五尘明受用

又有二部分:正明,结示。

正明。

【又舍利弗。彼佛国土(空中)。常作天乐(下是)。黄金为地(中间)。昼夜六时。雨天曼陀罗华(上庄严空界,下庄严金地)。其土众生。常以清旦。各以衣裓。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即以食时。还到本国。饭食经行。】

音乐是声尘,地是色尘,华是色香二尘,食是味尘,盛装华、散布华、经行是触尘。众生的五根对五尘就可知了。“常作”,就是六时啊。“黄金为地”,就是七宝庄严的地界,体是黄金啊。一天分初中后三个时辰,名叫昼三时,一夜分初中后三个时辰,名叫夜三时,所以是“昼夜六时”。但那净土依报正报各有光明,不需要日月光,哪有分昼夜?只是随顺我们这一方众生假说有分际罢了。“曼陀罗”,意思是“适意”,又叫“白华”。“衣裓”,是盛华的器具。“众妙华”,说明不只是曼陀罗一种,应当如《法华经》中说的四华(曼陀罗花、摩诃曼陀罗花、曼殊沙花、摩诃曼殊沙花),表示修学四因位(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供养他方佛”,表示真因人(菩萨)会趋向极果,果德没有不周遍啊。并且根据娑婆世界来说是十万亿佛,意在显示往生极乐世界后,再供养释迦佛和弥勒佛,都不难罢了。如果有阿弥陀佛的神力加持,有多么远不能到呢?“食时”,就是“清旦”(清晨),所以说“即以”。说明那神足通不可思议,没有离开那净土,却常遍游十方,不会超过吃饭时间回来啊。这段文字显示极乐世界的一声,一尘,一刹那,甚至跨步弹指,都与十方三宝贯彻无碍。又显示在娑婆世界的众生是浊重恶障,与极乐世界虽不隔却是隔了。生到极乐世界的众生就是功德甚深,与娑婆世界虽有隔却不隔啊。“饭食经行”,就是念食物食物就来,不需要安排,吃完饭钵自然离去,不用劳动擦洗收拾。只是经行在金地上,有华与音乐作为娱乐,自然进修而已。

结示

【舍利弗。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2)关于耳根声尘明受用

因为娑婆这一方耳根最灵利,所以特别用法音广宣。其实极乐世界摄取法界根机,五尘都是圆妙的,生出一切法门啊。

又有二部分:别明,总结。

别明

有二部分:化有情声,化无情声。

(11)化有情声

又有二部分:鸟音法利,征释略显。

鸟音法利。

【复次舍利弗。彼国常有种种奇妙杂色之鸟。白鹤,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共命之鸟。是诸众鸟。昼夜六时。出和雅音。其音演畅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如是等法。其土众生闻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

“种种奇妙杂色”,就是说多并且美啊。下面大略举出六种。“舍利”,过去叫鹙鹭,楚石梵琦禅师说是春莺,也许是。“迦陵频伽”,意思是妙音。没有出壳时,声音超过众鸟。“共命”,就是一身两头,意识有别果报相同。这二种鸟在西域雪山等处才有。都是为了告诉娑婆本土爱赏鸟的人净土有相似的而已。“六时出音”,就可知净土的鸟没有夜里休息的事。因为莲华化生的身体,本来没有昏睡,不需要夜里睡觉啊。“五根等”,就是三十七道品啊。所谓“四念处”,一是身念处,二是受念处,三是心念处,四是法念处。“四正勤”,一是已生恶法要断,二是未生恶法不要生,三是未生善法要生,四是已生善法要增长。“四如意足”,一是欲如意足,二是精进如意足,三是心如意足,四是思惟如意足。“五根”,信正道以及助道法名叫信根。行正道以及助道善法,勤求不息,名叫精进根。念正道以及助道善法,更没有别的念头,名叫念根。摄心在正道以及助道善法中,相应不散,名叫定根。为正道以及助道善法,观照苦集灭道四谛,名叫慧根。“五力”,信根增长,能破疑惑,破除邪信,以及破烦恼,名叫信力。精进根增长,破种种身心懈怠,成办出世大事,名叫精进力。念根增长,破除邪念,成就一切出世正念功德,名叫念力。定根增长,能破乱想,发启事理禅定,名叫定力。慧根增长,能遮住通惑别惑等等,开发真无漏,名叫慧力。“七菩提分”,也叫七觉分。智慧观照所有法时,善于分别真伪,不会错取虚伪的法,名叫择法觉分。精进修习道法时,善于觉察,不会错修无益的苦行,常勤心用在真法中修行,名叫精进觉分。如果心有法喜,善于觉察这个喜,不会依颠倒的法而喜,住真法喜,名叫喜觉分。如果断除见思惑时,善于觉察,除去虚伪,不损坏真正的善根,名叫除觉分。如果放下见到执著的境界时,善于觉察放下的境界是虚伪不实,永不追忆,名叫舍觉分。如果发起禅定时,善于觉察禅的虚假,不生爱见妄想,名叫定觉分。如果修出世道时,善于觉察,常使定慧均等。或是心有昏沉,应当想到用择法、精进、喜三觉分别对治。或是心有浮动,应当想到用除、舍、定三觉分别对治。调和适中,名叫念觉分。“八圣道分”,也叫八正道分。修无漏行观,见四谛分明,名叫正见。用无漏心相应思惟引发觉知筹量,能够增长入大涅槃,名叫正思惟。用无漏慧除去四邪命食,不造口业,保持在一切正语中,名叫正语。用无漏慧除去一切邪身业,保持在清净正身业中,名叫正业。用无漏慧通除身口意三业中的五种邪命(五邪命都是利养。一诈现异相奇特,二自说功德,三占相吉凶为人说法,四高声现威令人敬畏,五说所得供养以动人心),保持在清净正命中,名叫正命。用无漏慧相应勤精进修涅槃道,名叫正精进。用无漏慧相应念正道以及助道法,名叫正念。用无漏慧相应入定,名叫正定。这些道品,依照生灭四谛而修,就是藏教道品。依照无生四谛而修,就是通教道品。依照无量四谛而修,就是别教道品。依照无作四谛而修,就是圆教道品。藏道品名叫半字法门,净土的五浊很轻,似乎不必用这个法门,是小乘种性先熟的暂用了。通道品名叫大乘初门,是三乘共修的,凡圣同居净土多有说这个法门。别道品名叫独菩萨法,凡圣同居和方便有余净土多有说这个法门。圆道品名叫无上佛法,有利根的,在四个净土都能听到啊。“如是等法”,就是前面的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就是后面的四摄六度、十力无畏、无量的法门啊。三十七道品,虽然所有法都包括了,但是机缘有不同,作种种说法的名字义理也有不同。随众生的喜好,没有不演说顺畅的。所以能使听到的人念佛法僧三宝,发菩提心,降伏灭除烦恼啊。清楚明白佛的慈悲威德不可思议,所以念佛。法喜充满心中,法味充足,所以念法。同听佛法一起共修,一心一意修证,所以念僧。能念就是空假中三观。所念的三宝,有别相三宝,一体三宝,以及藏通别圆四教的三宝等意义,有三谛(空假中)权(藏通别)实(圆)的不同。如前面解释的三十七道品,应当知道。

征释略显

【舍利弗。汝勿谓此鸟。实是罪报所生。所以者何。彼佛国土。无三恶道。舍利弗。其佛国土。尚无恶道之名。何况有实。是诸众鸟。皆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

征释可知。

问:“白鹤等不是恶道名吗?”

答:“既然不是罪报生的,那每一名字,都是诠释如来的究竟功德。所谓究竟白鹤等,无非是性德的美称,哪里是恶名呢?”

问:“化作众鸟是什么意义?”

答:“有四种法施的因缘。因为凡情众生喜爱这些鸟,顺情而被教化,能生欢喜心。因为鸟尚且说法,听了能生善益心。因为不对鸟起下劣的想法,对治分别心。因为鸟就是弥陀,能悟法身平等,没有不具足没有不造就。这里显示微风树网等音,以及一切依报正报假法实法,当体就是阿弥陀佛的三身(法报化)四德(常乐我净),毫无差别啊。”

(22)化无情声

【舍利弗。彼佛国土。微风吹动诸宝行树。及宝罗网。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闻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有情与无情,共同宣说妙法,四教道品,无量的法门。同时演说,听法众生随各自的类型得到各自的开解,能使听者念三宝啊。念三宝是从法施中获益的,凡夫第一次听到,大喜充满全身,这是欢喜益。与三宝气分相应,必能发菩提心,这是生善益。因此伏灭烦恼,这是破恶益。证悟一体三宝,这是入理益啊。别明讲完。

总结

【舍利弗。其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重重的结示,使众生深信一切庄严,都是导师阿弥陀佛的愿行成就,种智变现。都是我们净业感应,唯识变现。佛心众生心,互为影像与实质,如众多灯光明亮,各自遍照却似乎是一个。全理成事,全事即理,全性起修,全修在性。也可以深思了。无奈的是离了这净土,另外谈唯心净土,甘愿堕入“鼠即鸟空”(“鼠即”是鼠的叫声,“鸟空”是猫头鹰的叫声,这句成语是偏空偏有的意思)这种可笑的认知啊。依报妙讲完。

二正报妙

有二部分:征释名号,别释主伴

(一)征释名号

有二部分:征,释。

征。

【舍利弗。于汝意云何。彼佛何故号阿弥陀。】

这部经确实是开示持名的妙行,所以特别解释名号,要让人深信万德洪名不可思议,一心执持,没有怀疑啊。

有二部分:关于光明的解释,关于寿命的解释。

阿弥陀,中文翻译是无量的意思,本来是不可说的。本师释迦佛用光寿二义,代表一切无量。那光是横向遍满十方,那寿是竖向穷尽三际。横竖交错,就是法界体。把这个体作阿弥陀佛的三身四土,也就是把这个体作阿弥陀佛的名号,所以阿弥陀佛的名号,就是众生的本觉理性。持名,就是始觉契合本觉。始觉本觉不是二个,众生与佛也不是二个。所以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啊。

(1)关于光明的解释

【舍利弗。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为阿弥陀。】

心性寂然却是常照,所以叫做光明。如今彻底证到心性无量的本体,所以光明无量啊。诸佛都是彻证性体,都是光照十方,都可以名叫无量光。但在因地的愿力不同,就随因缘不同立有别名。弥陀是法藏比丘,发四十八愿,有光明恒照十方的愿,如今果成如愿了啊。法身光明没有分别和边际,报身光明契合真性,这就是佛佛道同。应化身的光明有照一由旬的,十百千由旬的,一世界十百千世界的。唯有阿弥陀佛是普照,所以别名无量光。但是法报化三身不是一个也不是多个,是为了众生得到四种法施的利益,所以作这样的分别罢了。应当知道并没有障碍,只是因人而异。由于众生与佛缘深厚,所以佛光到处,一切世间没有不圆满见到啊。

(2)关于寿命的解释

【又舍利弗。彼佛寿命。及其人民(寿命皆)。无量无边阿僧祇劫。故名阿弥陀。】

心性虽照却是常寂,所以叫做寿命。如今彻底证到心性无量的本体,所以寿命无量啊。法身寿命无始无终,报身寿命有始无终。这也是佛佛道同,都可叫做无量寿。应身是随愿力随机缘,长短不等。法藏是大愿王,有佛及人的寿命都是无量的愿。如今果成如愿,别名叫无量寿啊。“阿僧祇”,就是无边,无量,都是计数的名字,其实是有量的无量。但是法报化三身不是一个不是多个,应身也就可以是无量的无量了。“及”,就是并啊。“人民”,指等觉菩萨以下。意思是佛的寿命并那里人民的寿命,都是无量啊。应当知道光寿的名号,都是为了众生建立的。因为众生与佛平等,能使持名念佛的人,光明寿命同佛是一样的啊。再次根据无量光的意义,所以众生生到极乐世界就是生到十方世界,见到阿弥陀佛就是见到十方诸佛,能自度到极乐世界就是利益一切众生。根据无量寿的意义,所以极乐世界的人民,就是一生补处,都决定这一生成佛,不等到下一生。应当知道离却了现前一念无量光寿的心,哪里有阿弥陀佛名号?而离却了阿弥陀佛名号,从哪里彻底证到现前一念无量光寿的心?愿深思吧,愿深思吧。

(二)别释主伴

有二部分:别释,结示

别释

又有二部分:主,伴。

(1)主

这也是解释别序中的“今现在说法”句。

【舍利弗。阿弥陀佛成佛以来。于今十劫。】

这是说明极乐世界教主的成就啊。但是法身没有成就没有不成就,不应有劫的计算。报身因地果地都圆满有成就的名,应身为众生示现有成就的名,都可以按劫论。又法身因为修行功德显现,也可以论成就论劫数。报身没有别的新得到,应身如月亮印照河流,也没有成就不成就,不应按劫论。但诸佛成道,各有本门(最初成道)和迹门(示现成道),本地都是不可测度的。并且关于极乐世界示现成就的过程来说,就是三身一成就一切成就。也是非成就非不成就而论成就啊。又佛的寿命无量,现今仅有十劫。那现在说法,是正在进行没有完。普劝三世众生快求往生,同佛的寿命一样,一生成就啊。又下文无数声闻菩萨和一生补处菩萨,都是十劫成就的。正是显明十方三世往生不退的,又多又容易啊。

(2)伴

【又舍利弗。彼佛有无量无边声闻弟子。皆阿罗汉。非是算数之所能知。诸菩萨众。亦复如是。】

\

其他方定性的二乘人,不能生到极乐国。如果先修小乘,临终回向菩提,发大誓愿的,生到极乐国后,佛随顺机缘说法,使他们断了见思惑,所以叫阿罗汉。如同别教的七住断见思惑之类,不是真实的声闻啊。因为藏通二教,不听其他方的佛名,现在听到弥陀名号,信愿往生,都属于别圆二教含摄的根机了。

结示

【舍利弗。彼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佛的光寿无量以及声闻菩萨,都是弥陀因地中的愿行成就的,也是果上一成一切都成。虽然有佛菩萨声闻,但各各即不是自也不是他,自他是不二的。所以说“成就如是功德庄严”,能使信愿持名念佛的,念念也是如此成就啊。广说净土依正妙果因而启信讲完。

特劝众生应求往生因而发愿

有二部分:揭示无上因缘,特劝。

净土殊胜,是说带业往生,横出三界。凡圣同居土同时具足四土,开显四教(藏通别圆)法轮。众生圆满感受清净四土,圆满显见三身,圆满证到三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人民都是一生成佛。像这样的殊胜超绝,全在这二部分点示。须要注意研判。

一揭示无上因缘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众生(才)生(彼土)者。皆是(三种)阿鞞跋致。其(三不退)中多有一生补处。其数甚多。非是算数所能知之。但可以无量无边阿僧祇说。】

“阿鞞跋致”,意思是不退。一是位不退,入圣人行列,不退堕凡夫地。二是行不退,常度众生,不退堕二乘地。三是念不退,心心念念流入一切种智海。如果相对按娑婆本土就是藏教的初果,通教的见地,别教的初住,圆教的初信,名叫位不退。通教的菩萨,别教的十行,圆教的十信,名叫行不退。别教的初地,圆教的初住,名叫念不退。现今净土五逆十恶、十念成就、带业往生、位居下下品的,都得到三不退。但是依据通途经教的道理,如果是凡夫类,就不能与初果等同。如果是二乘,就不能与菩萨等同。如果是无明众生,就不能与断无明的法身菩萨等同。又念不退,不再是凡夫类。行不退,不仅仅是见道。位不退,不是普通人民。超越次第就成大妄语。有进步就舍弃原来的称谓。唯有极乐世界的凡圣同居土,一切次第都不是,一切次第都是。十方佛土没有这个名相,没有这个阶位,没有这个法门。不是心性达到极致,持名的卓越功勋,弥陀的大愿,怎么会有这样的结果。“一生补处”,只有一生补佛位,如弥勒菩萨、观音菩萨等。极乐人民都是一生成佛,人人都一定实证到补处位。所以净土中多有这样的上等善人,不可计数啊。再次释迦如来的一代时教,惟有《华严经》显明了一生圆满。而一生圆满的因,就是末后“普贤行愿品”中,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净土,而且用这个愿王劝进华藏海众。可叹!凡夫登上补处位,神奇到极致,不可测度。华严的宗旨,却在这部经里。而天下古今,信净土法门的少,怀疑净土法门的多,解释繁琐义理偏失,我唯有剖心沥血让各位明白而已。

二特劝

【舍利弗。(如上无上大事因缘)众生(幸得)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所以者何。得与如是(不可算数一生补处)诸上善人。俱会一处。】

前面提到的罗汉菩萨,只能说是善人。唯有一生补处是在因位中最高的,所以说“上”。那数目很多,所以说“诸”。“俱会一处”,犹如说凡圣同居。寻常的世界因为实圣过去有漏的业,权圣大慈悲的愿,所以凡夫能与圣人同居。到了实圣的身灭了,权圣的机缘尽了,上升下沉大不相同,苦乐就悬殊了。那是暂时相同,不是究竟相同啊。又有天地的差别,凡夫见闻到圣人的少,有幸能见闻,亲近追随的也少。又佛在世时圣人纵然很多,也是如珍宝稀有,不能极乐世界遍满国土,如众星微尘那么多。又凡圣虽然住处相同,而所作所为,却迥然不同。现今极乐世界都是因为无漏不可思议的净业,感应往生“俱会一处”成为师友,如兄弟一般亲密和睦,共同破除无明,共同登妙觉(佛)。就这样下凡众生在念不退中,完全超过四十一阶位。如果说是凡夫类,却不经历转生次第,必定一生补佛职,与观音势至没差别。如果说是一生补处,却还是没有断惑的凡夫,不能叫等觉菩萨。这都是如来时教的网不能包括的,但极乐刹网不能例外的。应当知道我们的大事因缘,在同居土这一关,最难突破。唯有极乐同居净土,能超出十方同居土以外。明白了这个理,才能深信弥陀的愿力。相信佛力,才能深信弥陀名号的功德。相信持名,才能深信我们的心性本来不可思议啊。具足这样的深信,才能发起往生的大愿。经文中“应当”二字,就是指深信。深信发愿,就是无上菩提。结合这个信愿,就是净土指南。因此去执持名号,才是正行。如果信愿坚固,临终就是十念一念,也决定能往生。如果没有信愿,纵然将名号持念到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银墙铁壁一般,也没有能往生的道理。修净业的人,不可不知啊。大本《阿弥陀经》(《无量寿经》),也是把发菩提愿作为根本,正与这个道理相同。

正示修行人执持名号因而立行

有二部分:正示无上因果,重劝。

一正示无上因果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菩提正道名叫“善根”,就是种子。种种的助道法,布施、持戒、禅定等等名叫“福德”,就是助缘。声闻缘觉的菩提善根少,人天道是有漏的福业所以福德少,都不能往生净土。唯有信愿执持名号,那每一声都具有多善根福德。散心念佛,福德善根也是不可衡量的,何况一心不乱呢?所以能感应道交,文成印坏(比喻往生成功)。弥陀圣众,不来而来,亲自接引。修行人的心识,不去而去,投生到宝莲啊。善男善女们,不论出家在家,贵贱老少,六道众生,只要听到佛名,就是多劫的善根成熟了,五逆十恶都名叫善啊。阿弥陀佛是万德洪名,用名感召我们的德,没有遗漏。所以就用执持名号作为正行,不必再用观想参究等修行。是最简易的,最直捷的啊。听到就信,信了就愿,才肯执持。不信不愿,与没听到一样,虽然是长远以后的因,不叫“闻慧”。执持就念念忆佛名号,所以是思慧。但有事持理持的不同。所谓事持,就是相信有西方净土的阿弥陀佛,而没有达到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只是因为决志愿求往生,如孩子想念母亲,没有暂时忘过。所谓理持,就是相信西方净土的阿弥陀佛,是我心本有,是我心造化。就用自心本有造化的洪名,作为系心的境界,时刻不忘啊。“一日至七日”,定期办事啊。利根的人一天就达到不乱,钝根的人七天才不乱,中根的人二三四五六等天数不定。又有利根的人能够七天保持不乱,钝根的人仅有一天不乱,中根的人六五四三二等天数不定。一心也有二种。不论事持理持,持到伏住灭除烦恼,甚至见思惑先断尽,都是事一心。不论事持理持,持到心开意解见到本性佛,都是理一心。事一心不被见思惑迷乱。理一心不被对立二边迷乱,就是修慧啊。不被见思惑迷乱,所以感召变化身佛以及圣众们现前。心不再起贪著娑婆世界中三有的颠倒,就往生凡圣同居和方便有余二种极乐世界。不被对立二边迷乱,所以感召受用身佛以及圣众们现前,心不再起执着生死涅槃二见的颠倒,就往生实报庄严和常寂光二种极乐世界。应当知道执持名号,既简易直捷,又最顿时最圆满。因为念念都是佛,不用费力观想,不必参究什么,当下就是圆明,没有多余没有欠缺。上上根不能越过那门限,下下根也能达到那范围。那感应的佛,往生的净土,往往更胜一筹,也不是一概而论。可算是横向包含了八教(藏、通、别、圆、顿、渐、秘密、不定),竖向贯彻了五时。所以是佛的彻底悲心,没有人问佛就自说了,并且深叹这个法门难信啊。

问:《观经》专门说明修观想,为什么说不用费力观想?

答:这个道理就是出自《观经》。那经因为殊胜的观法不是凡夫的心力能达到的,所以在第十三观另开一个劣像的观法。而业障重的还是不能观那佛,所以在第十六观大开称名法门。同在这部经因为末法众生业障重的太多,所以专主第十六观念佛名号。应当知道人的根机虽然迟钝,而丈六、八尺的像身,无量寿佛的名字,未尝不是“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所以修劣像观的人不用费力修殊胜观,而称名念佛的人并不用费力观想啊。

问:天奇本瑞和毒峰本善等祖师,都主张参“念佛者是谁”,为什么不必参究?

答:这个道理就是出自天奇等祖师。前辈祖师因为念佛人不能契合释迦佛的彻底悲心,所以在旁边心有不甘,当下追问。一句猛然提醒,哪里只是长夜又天亮?我们凡夫到今天,还不肯死心念佛。非要拿敲门的瓦片,向屋里去打亲生的爹娘,那对于祖师们就成了恶逆,不是善顺啊。

问:这在肯死心念佛的人就可以,不肯死心念佛的人怎么才相应?

答:噫!正因为不肯,所以才要你肯心相应。你们的正信没有开显,固执如生牛皮一样,坚硬不能屈折。应当知道有眼睛的人,固然没有太阳下点灯的道理。而没有眼睛的人,又何必在太阳中苦苦寻觅灯火呢?大势至法王子说:“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这话是一行三昧中的大火团啊。敢有触碰的,哪有不被烧呢?

问:临终佛来现前,能保证不是魔?

答:修心的人本来不作佛的观想而佛忽然出现,不是本来期望的,所以是魔事。念佛人见到佛,就是因果相应。何况临终不是招致魔来的时候,哪里须要疑虑?

问:七天不乱,是平时呢,还是临终呢?

答:是平时啊。

问:七天不乱之后,又起惑造业,也能往生吗?

答:果然能够一心不乱的人,没有再起惑造业的事。

问:大本《无量寿经》讲十念,《宝王三昧论》讲一念,是平时呢,还是临终呢?

答:十念通二时(通平时也通临终)。早晨十念属于平时。十念能往生,与《观经》十念称名念佛相同,属于临终时。一念就只对临终时。

问:十念一念都能往生,何必须要七天?

答:如果没有平时七天的功夫,哪有临终十念一念?纵然是下下品五逆十恶的人,并且是过去世的因成熟,所以感应临终遇到善友,听到净土念佛就信愿。这事是万中没有一个的,怎么可以侥幸?《净土或问》驳斥这事是最详细的,今天的人不可不读。

问:西方净土离我们十万亿土,怎么能往生到?

答:十万亿土,不超出我现前一念心性以外,因为心性本来没有外。又靠自心中的佛力接引,怎么难往生呢?如镜中映照数十层的山水楼阁,层数分明,实际上没有远近,一照都清楚了,见到没有先后。“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也是如此。“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也是如此。“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也是如此。应当知道这部经字字都是“海印三昧”“大圆镜智”的灵文啊。

问:持名念佛判为行行,就是助行,什么是正行?

答:按照“一心”说信愿行,不是先后,不一定是三个。因为没有愿行不是真信,没有行信不是真愿,没有信愿不是真行。现今全都由于信愿持名,所以信愿行三资粮,每一声都圆满具足,所以名叫“多善根福德因缘”。因为《观经》称念佛名,每一句佛号中能灭除八十亿劫生死的罪,就是这意思啊。如果福善不多,怎么能灭除这么大的罪?

问:临终猛烈念佛,能灭除很多罪。平日至心称念佛名,也能灭除罪吗?

答:如太阳出来,所有黑暗就消失了。称念洪名,万罪灭除。

问:散心称念佛名,也能灭除罪吗?

答:名号功德是不可思议的,怎么能不灭除罪?只是不一定能往生。因为悠悠散乱的念,难以抵消无始劫累积的罪。应当知道累积的罪假使有形体有形相的话,尽虚空遍法界也容不下。即使一百年昼夜不断地念弥陀十万声,每一声灭八十亿劫生死的罪,但是灭掉的罪如手掌上的土,没有灭的罪如大地上的土。只有念到一心不乱,就如勇健的人突出重围,不是三军能够困住的了。然而称念佛名就是成佛的种子,如金刚种子始终不可坏。佛在世时有一老人要求出家,五百圣众都认为他没有善根。佛说:“这个人在无量劫前被老虎逼迫,无意中称念一句‘南无佛’。现今这个善根成熟,遇到我就得道了,不是二乘道眼能知道的啊。”这样看来,《法华经》说明在过去古佛时,散乱称念佛名的,都已经成佛,难道不是真实的吗?恳切愿望出家、在家、智聪、愚钝的人,对于这个简易直捷、无上圆顿的法门,不要认为很难就生起了退转和推诿的心,不要认为容易就散漫不精勤。不要认为浅显就胡妄藐视轻慢,不要认为高深就不敢去承担实行。因为这个持念的名号,真实不可思议。能够持念的心性,也是真实不可思议。持念一声,就是一声不可思议。持念十百千万无量无数声,声声都不可思议啊。

二重劝

【舍利弗。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我见”,就是佛眼见到的,是究竟明了的啊。“是利”,就是横向超出五浊恶世,圆融清净四土,直到不退位都证到,这是不可思议功德的利益啊。再说“是利”,是针对命终时心不颠倒来说的。因为秽土自力修行,在生死关头,最难得力。无论是有修没有学的顽修或有学没有修的狂慧,都惭愧没有功效。即使悟得很深远,操行很用功的人,倘若还有分毫的习气没有灭除干净,难免就随了强重的业力坠落继续轮回了。永明祖师所谓的“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不修净土的,十个人有九个都会走弯路,中阴境界现前,转眼就随他去轮回了),这真是可以寒心的啊。初果阿罗汉出胎时会迷,菩萨也有隔阴的昏,这里哪能容你自己强作主张,侥幸逃脱?唯有信愿持名,是因为仰仗佛力,佛的慈悲大愿,一定不白费,弥陀和圣众,现前安慰引导,所以念佛人能不颠倒,自在往生。佛见众生临终有颠倒混乱的苦,特别为我们保证往生这件事。所以殷勤再三劝我们发愿,因为愿能导引行啊。

问:佛既然是“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为什么就不说自佛,而必定要认为他佛殊胜,为什么啊?

答:这个法门,全在明了他力就是自力。如果忌讳说他佛,那就是他见还没有忘。如果偏重自佛,却成了我见颠倒。又法施的四种利益(欢喜、生善、破恶、入理)相辅相成,后面三种利益不是单独发起。倘若不从四种利益发起深深的庆幸和信心,那欣愿极乐厌离娑婆的二种利益尚且不能生起,何况悟入理佛?因为通过事持达到理持,所以弥陀圣众现前,就是我们的本性分明显现。往生净土,见佛听法,就是成就慧身,不是因为别的。法门深妙,破尽了一切空谈戏论,斩尽了一切分别妄想。只有马鸣、龙树、智者、永明一类大德,彻底承担去了。其余如世间小聪明,懂点儒学,略知一二的禅客等等,用尽心思,却是越推测离题越远。还不如愚夫愚妇的老实念佛,能够潜通佛智,暗合道妙啊。“我见是利,故说此言”,分明是用佛眼佛音,证明这事。我们怎么敢违抗,不随顺听从呢?正宗分讲完。

流通分

信愿持名一法,圆满包收圆满超越一切法门。竖向与一切法门等同,横向与一切法门迥然不同。(其它经论中,也有横向的义理。是随断惑的浅深,就在凡圣同居土见到上三土。这就是对于证名叫横,对于断仍然是竖啊)既然是没有提问佛就自说,谁能担当倡导流通?只有佛与佛,才能彻底明了诸法实相。这部经只是佛的境界,只有佛与佛可与流通罢了。文字有二部分:普劝,结劝。

普劝

有三部分:劝信流通,劝愿流通,劝行流通。

一劝信流通

有二部分:略引标题,征释经题。

(一)略引标题

有六部分:第一东方至第六上方。唐译十方。因为现今略说就按六方讲。

东方

【舍利弗。如我今者。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东方亦有阿閦鞞佛。须弥相佛。大须弥佛。须弥光佛。妙音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不可思议,大略有五种意思。一是横超三界,不等到断惑。二是西方横具四土,不是渐渐证到。三是只要持念名号,不用禅观等方便。四是一个七天为一周期,不用多劫多生多年月。五是持念一佛名,就被诸佛护念,等于持念一切佛名。这都是导师大愿行的成就,所以说“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的利益”。又修行人信愿持名,全部转化佛功德成为自己的功德,所以也说“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的利益”。下面又说诸佛不可思议功德,我不可思议功德,是诸佛与释迦佛,都以阿弥陀佛为自己啊。阿閦鞞,意思是无动。佛有无量德,应有无量名。随机缘建立,或从因上取名,或从果上取名,或从性上取名,或从相上取名,或从行愿取名等等。虽然举出一例,仍然具有四种利益。随着每一名号,显出蕴含的功德。长劫的寿命来说这个功德,也说不完啊。东方虚空不可穷尽,世界也不可穷尽。世界不可穷尽,住世的诸佛也不可穷尽。略举恒河沙罢了。这么多的佛,各自出广长舌劝信这部经。而众生还是不生信,顽固极了。常人三世不打妄语,舌头能伸到鼻尖。藏教的佛,三大阿僧祇劫不打妄语,舌头薄广长可以覆盖整个脸面。现今证到大乘净土妙门,所以覆盖三千大千世界。表明道理确实称合真性,事实不是假啊。标出经题,是流通的根本。鸠摩罗什法师随顺这里的习惯,略译为现今这个题目(《佛说阿弥陀经》),正巧符合了持名妙行。奘师翻译的是《称赞净土佛摄受经》,文有详略不同,义理没有增减。

南方

【舍利弗。南方世界有日月灯佛。名闻光佛。大焰肩佛。须弥灯佛。无量精进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西方

【舍利弗。西方世界有无量寿佛。无量相佛。无量幢佛。大光佛。大明佛。宝相佛。净光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无量寿佛”,与弥陀同名,十方各方面同名的佛是无量的啊。但那个无量寿佛就是阿弥陀佛也可以,为了度众生,不妨转过来赞叹释迦如来说的这部经。

北方

【舍利弗。北方世界有焰肩佛。最胜音佛。难沮佛。日生佛。网明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下方

【舍利弗。下方世界有师子佛。名闻佛。名光佛。达摩佛。法幢佛。持法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

我们这个世界的水轮金轮风轮下面,又有下界非非想天等,是重重无尽啊。达摩,意思是法。

上方

【舍利弗。上方世界有梵音佛。宿王佛。香上佛。香光佛。大焰肩佛。杂色宝华严身佛。娑罗树王佛。宝华德佛。见一切义佛。如须弥山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我们这个世界的非非想天的上方,又有上界风轮金轮以及三界等,是重重无尽啊。

问:各方必有净土,为什么偏赞西方?

答:这也不是善问。假使赞阿閦佛国,你又疑问偏赞东方,展转成了戏论。

问:为什么不遍缘法界?

答:有三个意义。一是使初发心的人容易专心一处。二是阿弥陀佛本愿殊胜。三是阿弥陀佛与娑婆本土的众生特别有缘。因为佛度众生,众生受教化。其中难易深浅,总是在于缘的深浅。有缘在,并且恩德弘深,种种的教化启发,能使众生欢喜信受,能使众生触动过去的善根,能使魔障难挡,能使本体自性开发。诸佛本来是从法身垂下示现,与众生固结缘种。无论世间出世间,缘种都是不可思议。受教乘的尊隆,在海会上宣扬,滋润苦海的众生,契入常寂光境界。所以诸佛万德赞叹,众生如群星围绕北极星。应当知道佛种是从缘生起,缘就是法界。一念等于 一切念,一生等于一切生。一香一华,一声一色,甚至佛受众生忏悔给众生授记,摩顶垂手接引,十方三世,莫不是普遍圆融。所以这是增上缘的因,名叫法界缘起。这就是所谓的“遍缘法界”啊。浅位的凡夫就可以决志专求,深位的法身大士也不必舍弃西方净土而另求华藏世界。如果认为西方净土是权,华藏世界是实,西方净土小,华藏世界大的话,就完全落入众生的遍计执情。因为不能通达权实本是一体,大小无自性啊。

(二)征释经题

【舍利弗。于汝意云何。(称赞功德之名,上来已详言矣。)何故名为一切诸佛所护念经(耶)。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经受持者。及闻诸佛名者。是诸善男子善女人。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舍利弗。汝等皆当信受我语。及诸佛所说。】

这部经唯独诠释了无上心要,诸佛的名字,以及无上圆满的究竟万德。所以听到这部经的都被诸佛护念。又听经受持的,就是执持名号,因为阿弥陀佛名号,是诸佛护念的。

问:只是听到诸佛的名字,而没有受持这部经,也能得到护念不退吗?

答:这有狭义广义的区别。《占察善恶业报经》说“杂乱垢心,虽诵我名而不为闻,以不能生决定信解,但获世间善报,不得广大深妙利益”(杂乱心念佛不算听到,因为不能生起真正的信解,只得世间善报,得不到广大深妙的利益)。如果达到一行三昧,就转化成了广大微妙行心,叫做相似无生法忍,才能算是听到十方佛的名字。这部经也是如此。所以须要听闻以后执持到一心不乱,才算是听到诸佛的名字,得到诸佛的护念。这狭义啊。所谓通义,就是诸佛慈悲,不可思议,名号的功德,也不可思议。所以一听到佛名,不论有心无心,信与不信,都成为缘种。何况佛度众生,不分怨亲,永无疲倦。只要听到佛名,佛必护念,又何必怀疑呢?但根据《金刚三论》,善根成熟的菩萨被佛护念,地位要在别教初地、圆教初住。因为对于自力来说,必须入“同生性”(深位菩萨)才可以被护念。现今依仗他力,所以相似位就得到护念。甚至相似位以下,也都有被护念的意义。下到一听到佛名,对于同体法性的众生有资助启发的力量,也能得到远因终究不退啊。阿耨多罗,意思是无上。三藐三菩提,意思是正等正觉。就是大乘果觉啊。圆证三不退,是一生成佛的另一个名字,所以劝舍利弗等人都应当信受。听到佛名的功德如此了得,释迦佛以及十方诸佛共同的宣说,能不信吗?劝信流通讲完。

二劝愿流通

【舍利弗。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彼国土。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是故舍利弗。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已愿”“已生”,“今愿”“今生”,“当愿”“当生”,就是显示依信发起的愿不虚啊。没有信不能发愿,没有愿信也不能往生。所以说“若有信者,应当发愿”。再说有愿,是信的凭据,是行的枢纽,尤为重要。举一个愿那信和行就在其中了,所以佛殷勤反复三劝啊。再其次“愿生彼国”,就是欣厌二门。厌离娑婆世界,就与依苦谛集谛发起的二种弘深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相对应。欣求极乐,就与依道谛灭谛发起的二种弘深誓愿(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相对应。所以对于大菩提道能不退转。

问:“今发愿”只可以说当生,为什么说今生?

答:这也有二个意义。一是对于一期生命来说名叫今,现生发愿持名,临终一定往生净土。二是对于刹那来说名叫今,一念相应一念生,念念相应念念生。妙因(信愿念佛)妙果(往生极乐),都不离一念心性。如称的两头,高低对等。哪里要等到娑婆世界的业报完了,才生长到极乐世界的珍宝莲池呢?只要现在信愿持名念佛,莲花绽放光彩,金色莲台影现,就不是娑婆世界的人了。极其圆满顿捷,太难太难思议。只有大智慧的人,才能深信。

三劝行流通

有二部分:诸佛转赞,教主结叹

(一)诸佛转赞

【舍利弗。如我今者。称赞诸佛不可思议功德。彼诸佛等。亦称赞我不可思议功德。而作是言。释迦牟尼佛。能为甚难希有之事。能于娑婆国土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

诸佛的功德智慧,虽然都是平等的,但施行教化却有难易不同。净土成就菩提容易,五浊恶世很难。为净土众生说法容易,为五浊恶世的众生说法很难。为五浊恶世的众生说渐法还算容易,说顿法很难。为五浊恶世的众生说其他顿法还算容易,说净土横超的顿法尤其难。为五浊恶世的众生说净土横超顿时修顿时证妙观,已经不容易。说这不用辛劳修证,只要持名念佛号,就登上不退,奇特胜妙超出可思议的第一方便法,更是难上加难了。所以十方诸佛,没有不赞叹我释迦如来特别勇猛啊。“劫浊”,就是浊法会聚的时候。在劫浊中,不是“带业横出”的修行,必定不能度脱。“见浊”,就是五利使,邪见越来越厉害。意思是身见,边见,见取,戒取以及各种邪见。昏头昏脑随波逐流,所以叫做浊。在见浊中,不是“不借助方便”的修行,必定不能度脱。“烦恼浊”,就是五钝使,烦惑越来越厉害。意思是贪,瞋,痴,慢,疑,烦恼动乱,所以叫做浊。在烦恼浊中,不是“凡心就是佛心”的修行,必定不能度脱。“众生浊”,就是见思惑感召一个粗弊的五阴和合的身体,假设一个名字叫众生。身心都很陋劣,所以叫做浊。在众生浊中,不是“欣求极乐厌离娑婆”的修行,必定不能度脱。“命浊”,因果都很低劣,寿命短促,甚至不到百岁,所以叫做浊。在命浊中,不是“不费时间,不劳勤苦”的修行,必定不能度脱。再其次只是这信愿庄严一声的阿弥陀佛,劫浊就转为清净海会,见浊就转为无量光,烦恼浊就转为常寂光,众生浊就转为莲华化生,命浊就转为无量寿。所以一声阿弥陀佛,就是释迦本师在五浊恶世,得到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现今就把这个果觉阿弥陀佛,全体传授给五浊恶世的众生,这是诸佛行持的境界。只有佛与佛能究竟明白,不是九法界的自力修行能相信理解啊。“诸众生”,是特别指我们五浊恶世的恶人。“一切世间”,是指所有四土依报的器世间,九法界的有情世间啊。

(二)教主结叹

前面“劝信流通”章节,是诸佛的嘱咐。这一章节是本师释迦佛的嘱咐。嘱咐的语言省略了狭义只讲广义,只说“一切世间”,就像前面诸佛说过的“汝等众生”,可以知道文殊菩萨、迦叶尊者等,都在嘱咐中啊。

【舍利弗。当知我于五浊恶世。行此难事。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

信愿持名这一修行法门,不涉及施行什么作为,圆满转变五浊为五清。只有信才能入门,不是靠可思议能达到的境界。如果不是本师释迦佛来入五浊恶世,示现成就菩提道。用大智大悲,见到推行宣说这个法门,众生哪里能了解到这个法门呢?但我们处在劫浊中,决定被时代局限,被苦难逼迫。处在见浊中,决定被邪智缠绕,邪师迷惑。处在烦恼浊中,决定被贪欲诱惑,恶业损害。处在众生浊中,决定安心在臭秽中却不能觉察,甘心在低劣中而不能奋飞向上。处在命浊中,决定被无常吞灭,如石火电光那么快,措手不及。如果不深知五浊恶世的修行很难,就以为还更有别的法门可以出离五浊恶世,在大火燃烧的房子里,戏论纷纷,胡说闲扯。只有深知五浊恶世的修行很难,才肯彻底放下偷心,珍惜这一法门。这是本师释迦佛为什么极力说“甚难”,因而深切嘱咐我们“当知”啊。普劝讲完。

结劝

【佛说此经已。舍利弗。及诸比丘。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闻佛所说。欢喜信受。作礼而去。】

法门不可思议,难信难知,没有一人能发问。佛智鉴察众生的根机,知道众生成佛的因缘成熟了,没有提问就自己说了。使众生得到四种法施的利益,如时节的雨露滋润,所以是“欢喜信受”啊。身心愉悦名叫欢喜,毫无疑惑名叫“信”,听了就接受而且牢记不忘名叫“受”。感激佛的大恩德,完全归命佛,名叫“作礼”。依教奉行老实念佛,一直向前不退,名叫“而去”。

通过以上讲述我们可以知道阿弥陀经的要解,能够对阿弥陀经有更多了解和认识,使我们在修行时变得更加顺心和得心应手。也能够为我们减少业障和罪恶,使我们的内心变得更加光明和快乐并减少心中的负能量,而且还可以帮助我们增强定力和意志并减少邪念。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1997年9月2日出生的人五行缺 1997年9月2日出生的人五行缺

1997年9月2日出生的人五行缺什么?公历1997年9月2日出...

1997年9月3日出生的人五行缺 1997年9月3日出生的人五行缺

1997年9月3日出生的人五行缺什么?公历1997年9月3日出...

1997年9月22日出生的人五行缺 1997年9月22日出生的人五行缺

1997年9月22日出生的人五行缺什么?公历1997年9月22日...

想牧之、千载尚神游,空山 想牧之、千载尚神游,空山

想牧之、千载尚神游,空山冷。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愁与西风应有约,年年同赴 愁与西风应有约,年年同赴

愁与西风应有约,年年同赴清秋。古诗原文[挑错/完...

最新文章
意少一字则义阙,句长一言 意少一字则义阙,句长一言

意少一字则义阙,句长一言则辞妨...

愁烦中具潇洒襟怀,满抱皆 愁烦中具潇洒襟怀,满抱皆

愁烦中具潇洒襟怀,满抱皆春风和气;暗昧处见光明...

愔愔坊陌人家,定巢燕子, 愔愔坊陌人家,定巢燕子,

愔愔坊陌人家,定巢燕子,归来旧处。古诗原文[挑错...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意粗性躁,一事无成。心平 意粗性躁,一事无成。心平

意粗性躁,一事无成。心平气和,千祥骈集。古诗原...

愁望春归,春到更无绪。 愁望春归,春到更无绪。

愁望春归,春到更无绪。...

愔愔坊陌人家,定巢燕子, 愔愔坊陌人家,定巢燕子,

愔愔坊陌人家,定巢燕子,归来旧处。古诗原文[挑错...

愚之患,在必自用。 愚之患,在必自用。

愚之患,在必自用。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愚之患,在...

愁烦中具潇洒襟怀,满抱皆 愁烦中具潇洒襟怀,满抱皆

愁烦中具潇洒襟怀,满抱皆春风和气...

愚者易蔽也,不肖者易惧也 愚者易蔽也,不肖者易惧也

愚者易蔽也,不肖者易惧也,贪者易诱也古诗原文[挑...

友情链接

手机版 网站地图